东方幻梦最强阵容搭配(宝可梦阵容推荐)
战争是什么?是利益冲突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历史上任何的战争,最终都是因为经济而来,在经济利益的互相牵扯下,结成同盟,然后用同盟对垒方式,争夺利益。
这曾发生的一些,跟今日时局一模一样。
不由让人思索,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时局中,保持清醒,明白问题根源。
这就是以史为鉴。
今日要说的主题,就是两场跨越十多年的欧洲局部战争如何改变了世界,引发了世界大战的故事。
这故事背后,有金融家纵横捭阖,也有政治家的算计博弈,但根源还是在经济。
(大争之路)
故事,要从1856年说起!
1856年,庞大的,看似强大却虚弱无比的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遭遇惨败。
英法联合进攻和奥地利的反戈一击,让沙皇俄国从欧洲宪兵幻梦中清醒过来,举目四望后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顿时压力山大,因为他面临一个悲戚的时局。
支撑沙皇俄国不断强大的原动力是什么?
是一次次战争红利,是占领领土反哺国内的收益,还有基于胜利之上的荣誉感。
这一切维系了民心士气和帝国的稳定。
胜利是沙皇俄国不出问题的关键。
可当胜利遥不可及,收益覆盖不了损失,还遭遇惨败时,国内危机将愈演愈烈最后颠覆帝国。
(亚历山大二世)
从这个角度看沙俄史,历久弥新,确也如此!
俄国从莫斯科公国一隅之地变成横跨亚欧的世界的最大国,凭的就是战争红利。
为了能更好地战争,图强图变的俄国人,曾进行了数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从弗拉基米尔大公时的皈依东正教,系统学习汲取拜占庭,到被蒙古征服后的学习东方集权,以及大北方战争前后的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大帝开明专制。
一轮轮走来,俄国虽然落后,但都能在一次次变革后,赶上步伐,不至落后太多。
这不落后太多,加上俄国的扩张野心和集权传统,就是沙俄在欧洲一直强势根源。
(沙皇俄国)
1856年克里米亚的惨败,让沙皇俄国又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而这时时局却跟之前完全不同。
数十年前发生的拿破仑战争,还有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深深改变了欧洲,也让改或不改都成了毒药。
作为欧洲列强中社会发展最落后一环的俄国,落后其实也有落后的好处。
那就是在这两次冲击中,遭遇影响最小。
拿破仑战争,源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这场改变了世界趋势的大事件,最大影响就是动摇了欧洲君主制。
走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夫妇,让欧洲君王们见识到了恐怖,恐惧之后,才有绵延不绝的反法同盟出现。
拿破仑虽贵为皇帝,信仰和使命感却跟欧洲君王完全不同,他或有称帝的野心和权欲,但具体到行政上又毫不掩饰自己支持资产阶级发展,支持民族觉醒的态度。
这一切让成了皇帝后的拿破仑依旧受尊敬,也让欧洲迎来了大时代。
拿破仑战争虽然在欧洲大国联合扼杀下,成了过去。
三皇同盟的出现,还有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也让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维稳体系。
但这体系依旧千疮百孔,暗流涌动。
(拿破仑荣光)
然后,1848年欧洲革命来了。
1848年的欧洲革命影响范围很广,除了欧洲边缘地区的英国、荷兰、葡萄牙、沙俄之外,几乎都受到波及,形势凶险无比。
哈布斯堡王室危在旦夕时,还是沙皇率军帮忙,才挽救了奥地利皇室。
这曾经的故事也是沙俄自信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根源,因为它曾是欧洲救世主,神圣王。
但神圣王荣光之后沙俄却后知后觉,反而是经受冲击的西欧列强,开始了变革。
他们放宽了对资产阶级的控制,让他们获得了发展机会。用博弈和利益置换方式,延缓了变革时间,也减弱了变革的烈度。
(余震不断)
这延缓和减弱都为了稳定。
可事物的一体两面性告诉我们:有得必有失。
宽松的环境让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最后引发的科技迭代和生产力爆发,又让下一次变革,变得更猛更致命。
这宛如一个死循环。
不改,马上挂,改了,依旧要挂。
可改变对惨败克里米亚后的沙俄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
俄国国内从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起义有近290次,农奴制危机在惨败后风起云涌,不改咋办?
用马克思话说就是:
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压力是变革动力,俄国需要从落后于时代的经济、工业、产业体系下脱身,就必须改变。
如果顺势而为,沙皇还能成为“好爸爸”如果不改,就会成为全民公敌。
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亚历山大废除农奴制改革开始了。
1860年10月,随着解放农奴法令草案颁布,沙俄发展走上了新时代。
农奴成了农民、自由民,让劳动力获得释放,进而助推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可作为相对落后,穷困的农业国,面对需要海量投资的工业化,俄国依旧玩不转。
然后,另一场战争的发生,和随后的国际博弈,给了沙俄发展机会。
(德皇和俾斯麦)
这就是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
在这场普鲁士蓄谋已久的战争中,失去了矮子和女人的法国,遭遇惨败。
拿破仑三世虽然也有拿皇亲属光环,却一点没有拿破仑的勇武,一败涂地后,在色当战役被俘,最后悲惨退位。
法国迎来了混乱的第三共和国时代。
德国迎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
一场欧洲大战让欧洲霸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易主,独立后的德国: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甚至人口都快速增长。
这里用一组数据对比,就能懂德国强势。
1865年时,德国钢产量还低于法国,到了1900年,就超越了英、法两国之和。
新崛起的德国,虽然实强悍,却因为掌舵人俾斯麦的理性,收获了近30年的和平。
在这段时光中,玩转五球的俾斯麦用超人的外交纵横,给了德国发展壮大的时间。
不诉求争霸的做派,收获了英国的谅解。
不诉求殖民地做派,收获了法国的谅解。
强调同胞情的纽带,让奥匈帝国成铁盟。
又拉又打再加恐吓,让沙皇俄国成盟友。
先后组建三皇和三国同盟,也让欧洲三角奥、俄、德一家亲。这一轮轮纵横后,法国虽殖民地不少,却在欧洲陷入孤立。
(俾斯麦)
如果这一切一直维系,世界大战应该是不会爆发的。
俾斯麦主政德国时,也算深知德国上限,明白知止的道理,虽然后期也有侵吞殖民地的试探,但都是浅尝则止。
可威廉二世的上台,还有诉求“阳光下的地盘”的“世界战略”出炉,直接让德国成了欧洲最大的搅局者,也让跟德国同盟的沙皇俄国非常不安。
那时的俄国,正处于升级打怪,用少量资金弄工业化的艰难时刻。
为了能追上欧洲步伐,他们低调隐忍了三十年,罕见的几乎没有发动战争。
可德国的横冲直撞改变了这一切,这让英法忌惮同时,也让俄国恐惧。
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人说的话可谓至理名言?
那么维系友谊的到底是啥?金融和利益。
眼见德国崛起,英法因为面对共同的威胁开始缓和了关系。
(金融改变世界)
两国密切的金融联系,在银行家利益交换后,迎来了改善。
这其中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英格兰银行与法兰西银行中践行的黄金储备平衡战略。
成了两国关系缓和关键。
英法关系缓和后,不安的俄国也面临选择。
德皇威廉二世终结了《俄德再保险条约》(1890),让沙皇俄国失去了盟友德国,迎来了潜在敌人德国!
就在俄国担忧时,法国开始挥舞钞票勾引俄国,要不要做朋友啊?有小钱钱哦!
金钱诱惑让诉求工业化壮大实力,希望修西伯利亚铁路维系远东稳定的俄国动心。
1894年,两国签署同盟条约。
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法国,用不算高的利息让俄国成了盟友。
随着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俄国,尼古拉二世在品尝拉菲时,也感觉特别香甜。
法国人够意思。
沙皇俄国因为金融援助成了法国盟友。
那么英国又是啥情况?也是金融维系。
(英法不分家)
英国和沙俄还有法国,其实在全世界很多区域都有利益冲突。
在中东,在远东,英国和俄国为了势力范围矛盾不断,不开战都是烧高香。
同样的,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在非洲甚至全世界的矛盾也不少。
法国跟意大利也因为普鲁士王朝战争结了梁子,关系一直不好。
但无论矛盾如何多,只要结成了金融纽带,在妥协一下就会成为好友。
于是,以金融关系为纽带的妥协出现了。
1894年俄国和法国结盟前,两国贸易来往几乎没有,可到了1895年法国就甩出10亿法郎给沙皇俄国购买德国军火。
让巴黎金融市场,成了俄国的融资场。
换言之:法国用金融渗透方式,给了俄国武装自己和发展工业,甚至修路的资金。(买的还是德国货),加上两国左右毗邻德国的现状,就让两国成了天然盟友。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英国支持日本,在战争中让俄国灰头土脸。
战争的失败,还引发了1905俄国革命。
一时间沙皇俄国陷入内忧外患境地之中,自然而然的,俄国经济遭遇重创,弄的货币体系瓦解,国家信用崩溃。
一连串厄运后俄国傻眼了,法国惊呆了。
因为法国是俄国最大债主啊。
俄国失去信用,要是破产了法国钱咋办?
法国的忧虑英国也有,因为英法的金融联系也很紧密。
共同的忧虑让他们找来美国摩根财团,帮助发行了8900万英镑的俄国国债,大部分都在英美,特别是伦敦的金融市场发行。
这救命钱让稍许退让的俄国渡过了1905年俄国革命,也让俄国跟英国牵上了线。
国家利益,金融纽带,共同财团。
这才是三国协约的根基。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英法成了铁盟。
大多数人都知道,1894年美国超越了英国,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国。
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当然有举足轻重的金融影响力。和平的环境,蓬勃的经济,让美国成了欧洲资本的投资热土。
然后,祸事来了。
1906年时,大量以英国为首的资本涌入纽约,用短期信贷方式参与金融投机。
投机属暴利行业,市场好赚钱就容易,这就让越来越多欧洲资金涌入美国。
这些热钱纷纷投资股市、实体、房地产、工业,哪里都有他们的炒作。
弄的美国工业和地产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工厂多了,地产多了,意味着原材料、工业品和房价的高涨。
一看行情好,心怀坏心思的商人们当然要顺势而为啊。他们囤积居奇,制造短缺,炒作价格,弄的现货市场价格悖离价值,也让市场风险增加。
一来二去,库存商品超越货币供应量太多,聪明的资本们明白,炒作出来的局要崩,一看如此欧洲资本不玩了,大量撤出美国,进而引发了1907年经济危机。
(1907年的美国)
资本家赚钱了,苦的是国家。
最后还是jp摩根财团下场挽救危机,书写了金融家的传奇。美国被财团救了,投机资金的输出国英国也不好受啊。英美特殊关系在那个时候就有体现。
美国遭殃英国也懵逼。
为了拯救英国经济,英国提高利率指望稳定货币,维持黄金储量,结果用处不大,反而更危险。一看这状况,另一个财团出手了,这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他们借助家族关系,通过斡旋法国人,将法兰西银行中的黄金储备转移到英格兰银行,这事情法国人一连干了三次。
这仗义举动,说透了世界第一第二大债权国(英法)在金融货币领域上的团结(法国拒绝了美国的借黄金要求),也让英法从金融同盟走向政治同盟。
(一战美国大兵)
英法金融政治都同盟了,跟法国金融深度绑定的俄国当然要来投。
1907年8月31日,不对盘的英、俄决定放下争议结成同盟,这就是《英俄条约》。
就此,资本成功左右世界时局,让三个同床异梦的国家成了盟友,对垒另一批同床异梦的国家,这就是一战的成因。
当然,这其中也有个插曲,那就是意大利的首鼠两端!
为啥开战之后,意大利就背弃了德国人?
因为意大利和法国资本关系根深蒂固。
原来是为了占便宜才投靠德国,但真打起来时,当然一切向钱看,谁跟我绑定的深,帮谁啊!
这是一战历史,沙皇俄国和德国成了引动世界的不稳定因素,然后这不稳定让法国和俄国在彼此需要下结成了同盟,形成了经济纽带,这纽带又因为一场经济危机孕育了三国协约。
同样的,这套路也可以套用二战。
同样的元素有1929年经济大萧条,苏德互不侵犯协议,还有英法同盟和英美特殊关系,当然,还有金融资本家和军工企业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那么,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逻辑链条?
一个大国引发危机,然后其他大国因为利益相关结成同盟,组团对峙,最后因为一场蓄谋已久的经济危机,引发变故。
希望不会吗,只能说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