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固守永安阵容搭配最新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赵云固守永安阵容搭配最新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赵云是死于公元229年,演义上没有写赵死亡时的年龄,但演义上说他年登70还在参加北伐,就算他70岁死亡,那么赵云在公元207年的年龄至少是48岁,比刘备还大一岁。但演义上还描述了关羽说的一句话是: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赵云的年龄应小于关羽,也就是说赵云不可能活到70岁,更不用说70岁还在参加北伐,但也不可能死的太早(小于60岁),60岁时可能参加北伐,推测赵的死亡年龄应在63--67岁之间,那么赵云在公元207年的年龄应在41--45岁之间。
赵云真实实力:别因为官职低就贬低他的领兵能力
虽然赵云的官职最高只做到镇东将军,但这并不能表明赵云能力的优劣。要知道周瑜的官职也只不过是个偏将军,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王昶(骠骑将军)、朱据(骠骑将军)等辈,他们的官职都要比赵云和周瑜高。难到就能表明他们的能力比赵云和周瑜强吗?可见这样的依据是根本不合理的。
何况镇东将军之职是属二品,而(前、左、右、后)将军之职也只属三品,可见赵云当时之职而不算低。
有人认为刘备不能用重赵云,至使赵云的才不能施展。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其实刘备是十分了解赵云的才干的,当刘备的势力刚开始壮大时,赵云马上就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足见刘备绝不是把赵云当作一个护卫长看待。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牙门将军,赵云真正领兵上阵,正是由这个牙门将军开始的。
还有人认为刘备入蜀不带赵云,是因为刘备认为赵云能力不足。其实不然,当初刘备入蜀,并非要马上攻占刘璋的地盘,所以带去的人员无需太多,如果带多了,反而会使刘璋怀疑。而且荆州新占,民心未稳,外敌未除,必须留下大量心腹人员驻守各郡,而赵云正是合适的人选之一。故此刘备入蜀只带了黄忠、魏延等将(魏延当是还不是将军,直到占领益州后才封为牙门将军)。
后来庞统战死,刘备只好召孔明带人前来帮忙。对于赵云入蜀,《三国志》中有以下记载:
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由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这一句可的知,赵云当时已经是独自领兵作战将军,说赵云不能领军实在是无知。
其后,在刘备攻打汉中的过程中,赵云虽然未能建立奇功,但亦有据汉水以寡胜众的光辉战绩,有人认为《蜀鉴》的记载不可信,但我认为还是可信的。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攻打汉中这么重要的战役,赵云是不可能没有参加的,而且在汉水这一场战斗,只是属于普通的交战而已,对整个战役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蜀鉴》的记载完全没有夸大需要。而且大家既然可以认同《曹瞒传》和其它别传,为何就偏偏要怀疑《蜀鉴》与《云别传》呢?
在赵云的晚年,《三国志》中还有以下的记载:
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这里我要说是怎么败的?曹真佯攻赵云,出奇不意打败邓芝,然后赵云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由上文可知,当时孔明派赵云以小数兵力去吸引曹真的大军,然后自已率领主大军由祁山进兵。要知道,吸引曹真的主力大军不是随便派个人去就行的。因为曹真绝非等闲之辈,若派一名普通的将领去进兵,曹真是不会上当的。所以必须派一名相当有威望的人去执行,才能使曹真相信这是蜀军的大部队。
而且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其重要性不亚于守街亭。因为魏军一旦以优势兵力来进攻,不但这支部队有可能全军覆灭,而且还会影响到全局的成败。所以必须派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方可担些重务。而最终孔明是将此重任交在赵云的身上。可惜这场战役,最终还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从而导至全盘佳输。但赵云依然能在败军的情况下,以弱敌强,敛众固守,不至大败。由此可见赵云的才能绝非护卫长那么简单。
纵观赵云一生的几次大战,每次都是在败军之际方显赵云的英雄本色。这样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素质,正是作为一员大将应有条件。但很可惜,赵云终其一生都未能立过大功,实在是让人遗憾,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赵云不能立下丰功伟绩呢?我想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所至的。
一、赵云一生领兵作战的机会不多,但这并不是因为赵云的才能不足所至,而是由于刘备早期的势力实在太小了,赵云根本无兵可领,等到有机会领兵上阵时,赵云已经是年近半百之人,比起魏国的几位早已名扬天下的大将,赵云成名和立功的机会来的实在太迟了。
二、赵云性格十分稳重,处事极为严谨。《三国志》和《志别传》在这方面的记载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性格就使到赵云的创造性思维受到约束,以至赵云在主动进攻方面的谋略不如关、飞、魏等人。但这并不等于赵云统率能力差,有些网友说赵云的统率能力最多只有60,我想他大慨误解了统率能力意义。统率能力应该是指管理约束部队和指挥部队临阵作战的能力,而不是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谋略。《三国志》中对赵云有这样的评价:
《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三国志》征南厚重,(征南指赵云)征西忠克,(征西指陈到)统时选士,猛将之烈。由此可见赵云统兵作战的能力应该是十分优秀的。三、无论是刘备时期还是诸葛亮时期,都需要一个绝对忠诚可靠、稳重能干的人,来担任统领中央禁军的职务,而赵云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赵云就一直都没有机会在外领兵驻防,这就使赵云少了很多立大功的机会,当然这和赵云不长于谋略也是有关的。
虽然赵云在谋略上不如关、张、魏等人,但在处理内务方面的能力却是优于以上众人,在《云别传》中有以下记载: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柔贤慈惠,执事有班,克定祸乱。可见赵云应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赵云帮曹操了吗
先看看赵云的经历: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公孙瓒被袁绍打败,云不愿归附袁绍,归刘备。
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曹操在当阳长阪追上刘备。情势危急,刘备丢下妻儿向南逃逸,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有人说,赵云必是投曹操去了。刘备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不久,赵云果然怀抱刘备幼子刘禅,保护着甘夫人回来了。
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进军至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魏大将军曹真率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部队撤退,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不大。
而祁山战场,马谡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答:“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府库,在十月寒冬时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由此看来,赵云一生忠勇,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这样一个忠勇双全的人,他是不会帮去曹操的。
建兴七年,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于景耀四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赵云都被追谥,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
明代万应隆《三峰史论》中赞道:"赵云以汉贼不可不讨,故授以室而不顾,汉贼未灭一语,严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
有谁知道三国时赵云赵子龙的趣事?
长坂坡前忆子龙,痴迷幼主累英雄。孤忠未挽狂澜倒,故址犹存国士风。”——著名画家范曾。
引:“柔贤慈惠谓之顺,执事有班谓之平,克定祸乱谓之平……”顺平,这两个字,包含了“文”与“武”两方面的含义,那么,这样一位史不多得的大将,究竟是谁呢?他,就是蜀国著名将领,赵云子龙。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的许多惊人之举,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奇……
一 出生
公元184年,那个东汉政权摇摇欲坠的年代,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黄巾起义,通过镇压,各路豪强军阀并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里,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将,正在寻找着心目中的明主。
他,就是后来的蜀汉大将,赵云。
关于赵云的出生年份,至今是个迷。不少人相信他是活了七十多岁,也就是公元一五几年生的。我一向反对这个观点,那是受了罗贯中的“欺骗”。试想,一位50多岁的老将,舍命在长坂坡抱着阿斗护着甘夫人逃脱追击。试想,一位年逾60的老将,跳上东吴大船勒兵截江?……
我的观点,他生于公元168年。
曾经看过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毛版),是竖版的,里面写到《赵子龙大破魏兵》的时候,当时有名的历史学家特意把诗词中“年登七十建奇功”中的“七十”改成了“六十”。还注解:经考,赵云的年龄小于关张,此时应为六十。
还有,陈寿的《三国志》中,提到赵云“七年卒”,这个所谓“七年”,不是七十多岁,而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估计罗贯中就是把这个“七年”认为是“七十多岁”,写到书里弄的年份都不对了。如果陈寿真是那个意思的话,何必含糊其词,说“七旬卒”不就完了。
二、成长
说实话,历史上关于赵云出世、出身以及成长的资料太少。这儿,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些野史和传说了。
正定买的那本《赵子龙传奇》上,写赵云的太祖父叫做赵苞。这位赵苞曾经是辽西太守,与羌人作战,并且小有威名。祖父呢,姓赵名义,字宏殿,武艺高强,因为憎恶汉朝的腐败,毅然弃官为民。父亲是赵安,他曾经参加过太平道,被官府追杀,隐居到常山郡真定县,再往后,就是赵云了。
在赵云之前,西汉有一位著名的谋臣,也来自常山真定,叫做赵陀,如今正定也有他的塑像。至于赵云是不是他的苗裔,我们不得而知了。
在中国戏曲中,赵云的形象一直都是“长靠武生俊”,就是面白脸净,身着白色将军装,身后插上又高又长的白色靠旗,显得赫赫有威,英俊漂亮。虽说这是民间的形象,但,这说明,赵云在民间艺人乃至人民的心目中,就一直是威武英俊的年轻将领,“小民从来不可轻”,有时候,民间的传说有时比史传可信度更高,这是不可否认的。考古学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想到,而民众的生活戏曲则是代代相传。要是他真是公元一五几年生,估计打扮就该和老黄忠差不多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他生于公元168年。活了62岁。
上面是史传上以及古书上的资料,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些野史。
在他的故乡河北正定,买到了一本书,叫《赵子龙传奇》,上面的介绍更为不可思议,说他“生于公元148年,卒于公元228年,活了80岁”,这个就纯粹是捏造了,理由我也不想多说。
还有传说,说他是“小青龙降世”。
另有一件趣事:我最近闲翻了一些算命书籍,也到网上随便为赵云算了几次命。凑巧的是,通过他的姓名、性格、命运,我发现所有的结果都是一样:出生于蛇年水瓶座2月,又想到许多人都说他出生那天下雪,而2月下雪想必是合情合理吧。
野史太多太杂,也没什么研究价值,在这里为各位写出来,仅供参考。
其实,说到底,赵云的生辰年月还是个迷。毕竟,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关圣人以及岳飞,因此自然也不会有人热衷于查考他的生年。但是,至少,留在我心里的永远是168年出生,白袍银铠,白马银枪,在乱世里大有作为的虎胆英雄赵子龙。
三国志之赵云传有下记载: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正史中的赵云能力到底如何?
历史上的赵云
对于蜀汉的高级将领刘、关、张、马、黄,甚至与包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只有对于赵云,则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赵云虽然是第一流的武将,但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却并不是表现于此,而是展现在他的胆略、见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赵云的各种事迹,除了七十岁的时候力杀五将是虚构的外,其它在史书上均见记载。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三国志》中,有幸被单独作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记曹操的《阿瞒传》,另一个就是记录赵云事迹的《云别传》。
赵云,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于常山真定(关于真定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颇多争议,我比较倾向于今河北正定的说法)。及长大成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这一点无论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都属于美男子了。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时候,黄巾起义大规模爆发,赵云的家乡人推举他带领精壮青年投奔公孙瓒,当时河北袁绍势力最大,其他投军的人基本投奔的袁绍,公孙瓒看到赵云当然很高兴,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投袁绍而要来投我。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公孙瓒当时就哑口无言。从这以后,赵云正式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时刘备正依托于公孙瓒,听了赵云的这句话,非常惊讶,要说刘备这人还是非常识人的,料定赵云不是等闲之人,立刻交好赵云,等到公孙瓒让刘备帮助田楷抵拒袁绍,刘备要了赵云随同前去,为刘备执掌骑兵。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还乡,还是刘备,又料定赵云此去不会再回来了,借着这个机会,再三对赵云是殷切叮咛,赵云非常感动,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就因为这么一句承诺,赵云此后的一生就跟定了刘备,实在是难能可贵。
等到刘备投奔袁绍后,赵云前去邺城找他,这一找,找出了赵云非常出彩的一件事来,很奇怪的是,这事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后人也很少提到,不知道为什么。
刘备得到赵云,是大喜过望,甚至与赵云同床眠卧,并且交给了赵云一项秘密使命,让他秘密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这事从头到尾都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居然没有让袁绍和手下的文臣武将有任何的察觉。用现代的话说,根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间谍,属于三国时代的邦德。后来刘备正是带着这数百人的队伍投奔了刘表,赵云也正式开始从征于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的初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担当刘备的侍卫长的角色,他的时来运转,应该感谢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逃,在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被曹操追上,两军展开决战,结果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走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没有过多久,赵云果然保护着甘夫人和阿斗回来了,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这以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那么,赵云究竟是怎么保护刘备的家小的呢?当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夸张,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得有并不详细,这两年我努力地寻找了一些历史资料,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赵云与刘备失散后,身边仅有五十多名士兵,其后陆续阵亡,逃跑,,身边居然已无一人,赵云抄人烟稀少之地而走,偏偏又遇到了当时的河北名将晏明、晏亮(这两人还真是名将,在当时的名气比张颌大多了)率领的四五百士兵,赵云知道不能久战,立刻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这两兄弟,这一下,把几百个士兵吓坏了,四散而逃,赵云于是得脱。以一人之力,败军之势而退数百之得胜之兵,实属罕见。
长坂护主的行动,迅速确立了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稳固的地位,等到刘备平定四郡,赵云被提拔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开始执掌军权。这其中就有了《三国演义》中说的“赵云拒婚”的故事,这故事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我就不多说了。
赵云拒婚,完全是大义为公,毫无私心,其实在这之前,赵云还有个有些类似的故事,《三国演义》中也没有记录。
刘备与夏侯敦在博望交战的时候,赵云生擒夏侯兰,那么夏侯兰和赵云是什么关系呢?夏侯兰和赵云是一个乡里的人,并且从小就是好朋友,赵云知道夏侯兰这个人精通法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而赵云既没有放他,也没有杀他,而是直接将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得到夏侯兰,果然非常开心,立刻任命夏侯兰为“军正”。赵云这种举荐人才的不避讳,处事谨慎、思虑周祥之处,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蜀,并紧跟着就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重大的战略决定,平定刘璋集团,建立自己稳固的地盘!
但战役进行得并不如当初设想得那么顺利,刘备屡遭败绩,甚至损失了重要的谋士庞统,受到重创的刘备急调留守荆洲的诸葛亮、赵云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当时的赵云归诸葛亮节制。两路人马平定江洲后,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而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赵云则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最后同时到达成都。兵贵者,神速也,赵云在进军途中,没有耽搁一天,为最后的攻取成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后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开始独当一面。
攻取成都后,刘备准备把成都的好房名田赏赐给刘备集团的那些有功之臣,赵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反对的,他是这么说的:“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刘备听了这话是非常羞愧,于是打消了这个想法,赵云因为这事,也是很得罪了一些人的,但他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行为,至今尤使人称道!
说到赵云的刚正,又想到了一件趣事。说的是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后,这位孙夫人从小爱练武,为人非常骄横无礼,带来的一批家奴也个个仗着孙夫人无法无天,弄得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光别人不敢管,连他自己也管不了。后来刘备深知赵云为人持重严瑾,必能整治这帮人,于是任命赵云为“内事”(专管内部事物),果然,赵云一上任,这些人就再也不敢肆无忌惮了,终于去了刘备的心腹之患。
及至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开始上演了他一生中最最经典的一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一身是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应该记载得比较详细,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实际上在黄忠劫粮失败,曹操大举进攻的时候,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没《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多人,而曹军自相践踏,掉进汉水着实死了不少。这一个方面是赵云胆略的体现,另一个方面,是不是在曹军的心中,乃至于在曹操的心中,对赵云有一种本质上的畏惧呢?
古代的战争,在战前对对方的兵力部署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刘备部署在前线有多少人,曹操不会不知道,赵云手下的那点人,就算有埋伏,恐怕给曹操塞牙缝都不够。而曹军之所以看见赵云寨中有点动静就失魂落魄,胆战心惊,按照我的估计,还是赵云在平常积累下来的声望所造成的!
附带说明一下,当时刘备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并没有封什么官爵,“虎威将军”,其实是由广大士兵自发送给赵云的一个绰号,可见赵云在士兵心目中的威望之高。
这一次看似不大的小规模战役,实际上严重地削弱了曹军的斗志,也给了曹操的精神以重创,在随后进行的汉中决战中,曹军的失败是可以想象的到的了。
但非常奇怪,对于这么一个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甚至在敌人心目中都有极高威望的大将,刘备竟然没有给予足够的升赏,《三国志》中,也写的是“关张马黄赵”,将赵云排在了最后一个(后来的“五虎大将”即由此而来),这应该和三国时期极强的门户观念有关。关张不必多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久居于长沙,世代将官,赵云的和他们比,就差多了,祖上没有显赫的事迹,本人也出身寒微,声望,官职全凭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在此条件下,刘备就算想要迅速的提拔赵云,恐怕也必须考虑来自于士大夫阶层的压力。
而赵云官职权利和功劳不相匹配的状况,一直要等到对他欣赏有加,铁腕治国的诸葛亮正式执掌大权后才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赵云的军事生涯达到第一个顶峰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洲的关羽军团惨败,关羽本人也被斩首,盛怒之下的刘备,立刻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赵云当即上书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当时上书谏言的人无数,而只有赵云的这份谏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从这份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云分析得十分中肯,十分透彻,他并不是反对夺回荆洲,只是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时机尚未成熟,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才能,表露无疑。可惜的是,年事已高,急于完成大业的刘备不但没有采纳,相反对赵云产生了疑心,将其冷落一边,连南征这么重大的事都没有让赵云直接参加。其实赵云的力谏,是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表现。 令人钦佩是是,遭到挫折冷遇的赵云并没有丝毫的记恨,反而在刘备惨败后,第一个迅速感到增援,一直将刘备平安护送到永安才放下心来。这份心胸和气魄,不是一般人有的。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死,诸葛亮正式执掌蜀汉大权,以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为代表的,出身寒微的中青年军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登基的第一年,赵云被提拔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来了一个三级跳。并且被诸葛亮委以抵御魏大将军曹真的重任,这以后赵云的事迹,《三国演义》基本都有记载,就不多说了。 建兴七年(229)赵云病逝,谥大将军,顺平侯。其后,赵云和关羽张飞等人一起被追谥为十二大臣。(十二大臣为: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和赵云) 综观赵云一生,其武艺出众,见识一流,人品清高,有勇有谋,处事缜密,文武双全,并且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推崇他为蜀汉第一大将并不为过。在成都武侯祠的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干、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再让我们借用一下姜维对赵云的评价: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这段评论,已经足可以使赵云含笑于九泉了。 可惜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没什么太突出的事迹。大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另一个儿子赵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最后用一首赞美赵云的诗做为本文的结尾: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三国历史中真正的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三国历史中真正的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赵云
对于蜀汉的高级将领刘、关、张、马、黄,甚至与包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只有对于赵云,则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赵云虽然是第一流的武将,但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却并不是表现于此,而是展现在他的胆略、见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赵云的各种事迹,除了七十岁的时候力杀五将是虚构的外,其它在史书上均见记载。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三国志》中,有幸被单独作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记曹操的《阿瞒传》,另一个就是记录赵云事迹的《云别传》。
赵云,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于常山真定(关于真定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颇多争议,我比较倾向于今河北正定的说法)。及长大成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这一点无论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都属于美男子了。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时候,黄巾起义大规模爆发,赵云的家乡人推举他带领精壮青年投奔公孙瓒,当时河北袁绍势力最大,其他投军的人基本投奔的袁绍,公孙瓒看到赵云当然很高兴,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投袁绍而要来投我。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公孙瓒当时就哑口无言。从这以后,赵云正式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时刘备正依托于公孙瓒,听了赵云的这句话,非常惊讶,要说刘备这人还是非常识人的,料定赵云不是等闲之人,立刻交好赵云,等到公孙瓒让刘备帮助田楷抵拒袁绍,刘备要了赵云随同前去,为刘备执掌骑兵。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还乡,还是刘备,又料定赵云此去不会再回来了,借着这个机会,再三对赵云是殷切叮咛,赵云非常感动,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就因为这么一句承诺,赵云此后的一生就跟定了刘备,实在是难能可贵。
等到刘备投奔袁绍后,赵云前去邺城找他,这一找,找出了赵云非常出彩的一件事来,很奇怪的是,这事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后人也很少提到,不知道为什么。
刘备得到赵云,是大喜过望,甚至与赵云同床眠卧,并且交给了赵云一项秘密使命,让他秘密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这事从头到尾都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居然没有让袁绍和手下的文臣武将有任何的察觉。用现代的话说,根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间谍,属于三国时代的邦德。后来刘备正是带着这数百人的队伍投奔了刘表,赵云也正式开始从征于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的初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担当刘备的侍卫长的角色,他的时来运转,应该感谢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逃,在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被曹操追上,两军展开决战,结果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走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没有过多久,赵云果然保护着甘夫人和阿斗回来了,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这以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那么,赵云究竟是怎么保护刘备的家小的呢?当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夸张,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得有并不详细,这两年我努力地寻找了一些历史资料,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赵云与刘备失散后,身边仅有五十多名士兵,其后陆续阵亡,逃跑,,身边居然已无一人,赵云抄人烟稀少之地而走,偏偏又遇到了当时的河北名将晏明、晏亮(这两人还真是名将,在当时的名气比张颌大多了)率领的四五百士兵,赵云知道不能久战,立刻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这两兄弟,这一下,把几百个士兵吓坏了,四散而逃,赵云于是得脱。以一人之力,败军之势而退数百之得胜之兵,实属罕见。
长坂护主的行动,迅速确立了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稳固的地位,等到刘备平定四郡,赵云被提拔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开始执掌军权。这其中就有了《三国演义》中说的“赵云拒婚”的故事,这故事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我就不多说了。
赵云拒婚,完全是大义为公,毫无私心,其实在这之前,赵云还有个有些类似的故事,《三国演义》中也没有记录。
刘备与夏侯敦在博望交战的时候,赵云生擒夏侯兰,那么夏侯兰和赵云是什么关系呢?夏侯兰和赵云是一个乡里的人,并且从小就是好朋友,赵云知道夏侯兰这个人精通法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而赵云既没有放他,也没有杀他,而是直接将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得到夏侯兰,果然非常开心,立刻任命夏侯兰为“军正”。赵云这种举荐人才的不避讳,处事谨慎、思虑周祥之处,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蜀,并紧跟着就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重大的战略决定,平定刘璋集团,建立自己稳固的地盘!
但战役进行得并不如当初设想得那么顺利,刘备屡遭败绩,甚至损失了重要的谋士庞统,受到重创的刘备急调留守荆洲的诸葛亮、赵云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当时的赵云归诸葛亮节制。两路人马平定江洲后,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而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赵云则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最后同时到达成都。兵贵者,神速也,赵云在进军途中,没有耽搁一天,为最后的攻取成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后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开始独当一面。
攻取成都后,刘备准备把成都的好房名田赏赐给刘备集团的那些有功之臣,赵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反对的,他是这么说的:“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刘备听了这话是非常羞愧,于是打消了这个想法,赵云因为这事,也是很得罪了一些人的,但他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行为,至今尤使人称道!
说到赵云的刚正,又想到了一件趣事。说的是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后,这位孙夫人从小爱练武,为人非常骄横无礼,带来的一批家奴也个个仗着孙夫人无法无天,弄得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光别人不敢管,连他自己也管不了。后来刘备深知赵云为人持重严瑾,必能整治这帮人,于是任命赵云为“内事”(专管内部事物),果然,赵云一上任,这些人就再也不敢肆无忌惮了,终于去了刘备的心腹之患。
及至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开始上演了他一生中最最经典的一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一身是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应该记载得比较详细,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实际上在黄忠劫粮失败,曹操大举进攻的时候,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没《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多人,而曹军自相践踏,掉进汉水着实死了不少。这一个方面是赵云胆略的体现,另一个方面,是不是在曹军的心中,乃至于在曹操的心中,对赵云有一种本质上的畏惧呢?
古代的战争,在战前对对方的兵力部署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刘备部署在前线有多少人,曹操不会不知道,赵云手下的那点人,就算有埋伏,恐怕给曹操塞牙缝都不够。而曹军之所以看见赵云寨中有点动静就失魂落魄,胆战心惊,按照我的估计,还是赵云在平常积累下来的声望所造成的!
附带说明一下,当时刘备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并没有封什么官爵,“虎威将军”,其实是由广大士兵自发送给赵云的一个绰号,可见赵云在士兵心目中的威望之高。
这一次看似不大的小规模战役,实际上严重地削弱了曹军的斗志,也给了曹操的精神以重创,在随后进行的汉中决战中,曹军的失败是可以想象的到的了。
但非常奇怪,对于这么一个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甚至在敌人心目中都有极高威望的大将,刘备竟然没有给予足够的升赏,《三国志》中,也写的是“关张马黄赵”,将赵云排在了最后一个(后来的“五虎大将”即由此而来),这应该和三国时期极强的门户观念有关。关张不必多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久居于长沙,世代将官,赵云的和他们比,就差多了,祖上没有显赫的事迹,本人也出身寒微,声望,官职全凭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在此条件下,刘备就算想要迅速的提拔赵云,恐怕也必须考虑来自于士大夫阶层的压力。
而赵云官职权利和功劳不相匹配的状况,一直要等到对他欣赏有加,铁腕治国的诸葛亮正式执掌大权后才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赵云的军事生涯达到第一个顶峰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洲的关羽军团惨败,关羽本人也被斩首,盛怒之下的刘备,立刻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赵云当即上书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当时上书谏言的人无数,而只有赵云的这份谏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从这份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云分析得十分中肯,十分透彻,他并不是反对夺回荆洲,只是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时机尚未成熟,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才能,表露无疑。可惜的是,年事已高,急于完成大业的刘备不但没有采纳,相反对赵云产生了疑心,将其冷落一边,连南征这么重大的事都没有让赵云直接参加。其实赵云的力谏,是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表现。 令人钦佩是是,遭到挫折冷遇的赵云并没有丝毫的记恨,反而在刘备惨败后,第一个迅速感到增援,一直将刘备平安护送到永安才放下心来。这份心胸和气魄,不是一般人有的。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死,诸葛亮正式执掌蜀汉大权,以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为代表的,出身寒微的中青年军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登基的第一年,赵云被提拔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来了一个三级跳。并且被诸葛亮委以抵御魏大将军曹真的重任,这以后赵云的事迹,《三国演义》基本都有记载,就不多说了。 建兴七年(229)赵云病逝,谥大将军,顺平侯。其后,赵云和关羽张飞等人一起被追谥为十二大臣。(十二大臣为: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和赵云) 综观赵云一生,其武艺出众,见识一流,人品清高,有勇有谋,处事缜密,文武双全,并且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推崇他为蜀汉第一大将并不为过。在成都武侯祠的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干、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再让我们借用一下姜维对赵云的评价: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这段评论,已经足可以使赵云含笑于九泉了。 可惜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没什么太突出的事迹。大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另一个儿子赵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最后用一首赞美赵云的诗做为本文的结尾: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赵云是怎样的人
赵云是少有的和演义里几乎没有差别的人
除了不善领兵,接近完人
赵云简介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赵云是怎样的人
赵云简介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初平二年(191年),时黄巾起义,本郡人推举他率领义从吏兵往投公孙瓒。时袁绍自称冀州牧,吏民皆往从之,公孙瓒深以为忧。见赵云来附,很高兴,对他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公孙瓒无话可说。从此,赵云便随公孙瓒征战。
时刘备也正依托公孙瓒,见赵云此言,大为惊奇,便与他深相结纳。公孙瓒派刘备帮助田楷抵拒袁绍,赵云随同前去,为刘备执掌骑兵。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辞公孙瓒还乡。刘备料他此去不返,因与握手言别,殷勤叮咛。赵云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后刘备投奔袁绍,赵云前去找他,两人在邺城见面。刘备与赵云同床眠卧,秘令赵云招募兵土。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让他们都说是左将军刘备部下,袁绍始终被蒙在鼓里。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赵云亦追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被曹操追赶,在当阳长陂(今湖北东阳东部)血战,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著那人喝道:“子龙不弃我走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不久,赵云果然回来。原来,他在乱军之中手抱弱子(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后主之母),使二人得脱于难。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此役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江南,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取代原太守赵范。赵范有一寡嫂樊氏,有国色,赵范想宠络赵云,欲把其嫁于赵云,被赵云拒绝,并说:“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时有人相劝赵云娶之,赵云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后赵范果然叛逃,并没有影响到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赵云不仅处事谨慎,而且严于律己。当初在博望作战时,赵云擒获了曹操的部将夏侯兰。夏侯兰与他是同乡,少小相知。赵云了解他明于法律,就向刘备举苏他做军正。可是,等到夏侯兰得到任用,他为免结党营私之嫌,反不再与夏侯兰亲近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庞统入益州(今四川),赵云留在荆州,领留营司马。时刘备夫人孙氏为孙权之妹,骄纵自大,常率领吴兵官吏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有威信,定能够整齐内部纪律,所以特别命他执掌宫内事务。
孙权闻刘备西征,就派船队到荆州去迎自己的妹妹,而孙夫人也想带著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字阿斗)回东吴。赵云听到消息,便与张飞勒兵截江,夺回了阿斗。这就是历来为人称道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刘备从葭萌回攻刘璋,时庞统已死,刘备便召诸葛亮入川。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逆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到达江州(今四川江北),诸葛亮命赵云从岷江而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于成都。益州平定,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
益州既定,刘备欲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反对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当即同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将夏侯渊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为黄忠所斩,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由于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系益州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月,曹操发兵20万经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来争夺汉中。沿途派兵占据险要之地,欲寻刘备主力决战。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
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赵云率数十骑兵巡逻,与曹魏大军猝然相遇。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抢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心惊胆战,不敢逼迫,赵云且战且走。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旋即便围拢起来。赵云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见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了伤,又重新杀入重围,救助张著,溃围而出。
赵云从容退至营中,曹军在后紧紧追赶。赵云命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兵疑有埋伏而引退。云命鼓手擂鼓,其声震天。又命以劲弩射魏兵后卫。魏兵惊骇,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第二天,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誉“子龙一身都为胆”(《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于是,犒赏三军,欢宴至晚。军中将士愈发佩服赵云,称其为虎威将军。
同年十一月,吴主孙权遣大都督吕蒙奇袭江陵,歼蜀前将军关羽。刘备大怒,欲征讨东吴。赵云相劝道:“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刘备不听,率军东征,留赵云督江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所败,赵云率军接应,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223年),赵云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旋即升任镇东将军。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军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扬言经过斜谷,曹真调大军在斜谷抵挡。诸葛亮命赵云、邓芝前去迎战,而自己则率兵进攻祁山。赵云、邓芝兵力太小,敌军势大,因而在箕谷失利。由于他们聚众固守,才没有大败,赵云率军回国,被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赵云有军资余绢,诸葛亮让他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诸葛亮对此大为赞赏。赵云谋身谋国,公忠审慎,可见一班。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于成都去世。后主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大将军姜维等人认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赵云死后,其子赵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沓中,战死。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为宏扬民族文化,重现赵云雄姿,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新庙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连成一片、相得益彰。赵云庙的落成开放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赵云在三国历史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可以说就只是一个禁卫队长, 保护刘备的, 虽然刘备对他宠爱有加, 但并不予以重用, 而且赵云向来是单枪独马 ,因此没有人向着他,拿下成都的时候,刘备问要不要封地,众大臣纷纷默许,但赵云坚持反对,虽得到刘备褒奖但却得罪了许多大臣。五虎上将中,关张各成一派,马超自有以前西凉的将士拥护他,黄忠也有以前韩玄旧部,而赵子龙虽贵为五虎上将却不受重用。
三国中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演义中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敦部将钟缙、钟绅,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史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郃、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颙,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公元229年,赵云于成都病故,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袭父爵,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真正的三国历史赵云没有长坂坡之战
《三国志先主传》: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备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刘备扔下孩子老婆和赵云张飞诸葛亮一起逃跑了赵云折回去护送刘备家小 跟随大部队一起撤退历史上长坂之战 曹操只率领了5000虎豹骑 没有万人
赵云也没有七进七出 刘备夫人也并没有史实记载她投井自杀了……
三国历史中真正的张合到底是何许人也
我只说说我的看法,张颌确实是深受曹操喜欢的一个将领,并且在曹操在世时,谁都知道曹操的这个毛病,因此张颌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朝都很吃香。
曾经有一次在夏侯渊做主将时,张颌贸然进兵导致大败,几乎所部全军覆没,但是夏侯渊也碍着曹操的脸面没有杀他(在当时军败杀将几乎是人所众知的)由此可见张颌身份之高。
张颌其实是没有头脑的,属于张飞类型(还不及张飞的粗中有细),武功却很高,三国演义中,张颌对关于和云都曾过找30-40回合以上(注意三国演义中对关于和赵云的武将比拼一般都是直接取人头的),因此过招如此之多,也说明了张颌武力之强。
张颌之所以出战身份全为副帅,就是因为曹操对他的了解(主将必须有勇有谋),因此张颌虽受器重却未居要职就是如此。
张颌的长相?不好意思,手头没有拿书,但是隐约记得一点。无非是典型的轮廓描写,如:身长8尺,面貌凶猛,一身横肉,之类,作者无非是要告诉我们他很壮实,因此具体不必细究。
游戏中的张颌是直接拿模型过来的,因此而已。
真正的三国历史中有乐渊这个人吗
真正的三国历史中没有乐渊这个人,只有乐进。
赵云军事才能如何?
蜀汉名将赵云,自跟随刘备起,大小战斗想必也经历过不少,可惜史书对赵云的战斗记载是从刘备在荆州时开始的。博望坡之战,赵云生擒夏侯兰,是刘备所指挥的一场战役;长坂坡之战,是赵云凭借一身胆气只身犯险,并非临阵指挥;江南平定长沙、桂阳等郡,也是跟随主公刘备的参与性作战。
入川之战,赵云独自率领一支部队,与张飞、刘备等相互配合,对西蜀进行全面的攻取,可惜的是,赵云虽然平定了江阳、犍为两个郡,但是似乎战斗进行的太过顺利,史书对这次战役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表述。
到了汉水之战的时候,赵云的军事才能终于得到了发挥的机会。曹操往北山这个地方运送了数千万斛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战斗的根本,没有了粮草,军队就很快丧失战斗力。可惜的是,黄忠的美好建议在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赵云不得不出营去接应黄忠。这一接应,就遇上了曹操的大军。
从赵云一出场就为刘备管理骑兵来看,赵云很是擅长骑兵作战。赵云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且战且退,竟一度将曹军打散。但是曹军毕竟不是杂牌军,在被打散之后又迅速集结,将赵云包围了起来,可惜没能得逞,让赵云突围了,赵云突围后,部将张著却还陷在包围里,赵云又反身杀回去,将张著救了出来。比起长坂坡虚构的“七进七出”,汉水之战,赵云实实在在的杀了个“三进三出”。
然而这还不是 *** 。赵云虽然救出了黄忠和张著,但是没能甩开曹军,曹军追赵云一直追到了赵云的军营前。曹军势大,部将张翼建议赵云关闭寨门死守,赵云反而将寨门大开,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不敢进攻而撤军,赵云趁曹军撤退时擂起战鼓,并用劲弩射击曹军后军,曹军以为真的有埋伏,仓惶逃命,慌张到自相践踏,不用赵云放水淹,他们自己坠入汉水淹死。
汉水之战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刚触就发的战斗,根本没有富余的时间给赵云去做战斗准备。赵云凭借自己的智慧以及胆略,不但成功救出黄忠以及部将张著,更是反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不但很好的扭转了战场形式,更是给敌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从汉水之战不难看出,赵云身为一名武将,不但单兵作战能力超强,而且有着极强的心里素质以及临阵反应。
刘备兵败夷陵,驻扎在江州的赵云率军前往支援永安,然而东吴军队撤退,并未发生大规模战斗。许多年后,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赵云率领一支部队往箕谷作为疑兵,用以牵制曹魏主力。可惜最终还是被曹魏所败。
写史一向简略的陈寿,在这次战役竟也奢侈的多给了赵云几个字:“明年,(诸葛)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陈寿说的“不至大败”到什么程度,看裴松之给的补注:“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赵云虽然一度失利,部队被打散,但赵云并没有因为败阵而乱了阵脚。赵云迅速聚拢败军,固守阵地,撤军时又亲自断后,不但兵将,就连军需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让敌军一场胜仗下来却没占到什么便宜。赵云这败仗打的不可谓不漂亮。
从箕谷之战也可以明显看出,年迈的赵云不但仍然具有临危不乱的战场素养,而且仍然保持着身先士卒的无所畏惧精神。
从赵云这一生的战斗经历来看,如果战斗进行的顺利,那么赵云就会顺着继续顺利下去,如果战斗进行的不顺利,那么赵云便会放光放彩,强势奋起扭转对己方不利的局势。用现在游戏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果是顺风局,赵云就跟着拿拿助攻,本本分分,不抢首杀,不抢人头,如果是逆风局,那赵云便会全图支援队友,扭转局势
之战(27)刘备(92)汉水(1)
好了,关于“赵云固守永安阵容搭配最新”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赵云固守永安阵容搭配最新”,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