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插图

一、秦汉

1、秦朝始皇帝嬴政;

2、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3、新朝开国皇帝王莽;

4、玄汉开国皇帝更始帝刘玄;

5、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二、魏晋

1、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实际奠基者:曹操);

2、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3、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奠基者:孙坚);

4、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实际奠基者:司马懿);

5、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6、前赵襄宗昭文皇帝刘曜(实际奠基者:刘渊);

7、后赵太祖明皇帝石勒;

8、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实际奠基者:李特);

9、冉魏太祖平皇帝冉闵;

10、前秦高祖景明皇帝苻健(实际奠基者:苻洪);

11、后秦太祖昭武皇帝姚苌;

12、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实际奠基者:慕容廆);

13、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14、赫连夏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

三、南北朝

1、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2、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3、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4、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5、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6、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

7、西魏文皇帝元宝炬;

8、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实际奠基者:高欢);

9、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实际奠基者:宇文泰);

四、隋唐

1、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2、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简称:高祖光皇帝);

3、武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五、宋元明清

1、北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简称:太祖大皇帝);

2、南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简称:高宗宪皇帝);

3、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实际奠基者:李继迁);

4、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又名耶律亿)(简称:太祖天皇帝);

5、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又名完颜旻)简称:太祖武元皇帝;

6、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简称:世祖文武皇帝(实际奠基者:元太祖圣武皇帝孛儿只斤·铁木真,史称成吉思汗);

7、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简称:太祖高皇帝;

8、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简称:太宗文皇帝(实际奠基者: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百度百科-开国皇帝

曹魏吴王、吴大皇帝-孙权

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继承的大皇帝,也是向曹魏称臣之后又称帝的大皇帝。孙权登基称帝是在黄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为什么要提黄龙这个年号是因为孙权称帝并不是在东汉末年而是在曹魏政权建立9年之后。

提到孙权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不但继承父业还继承了兄业。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三代人创造的财富,孙仲谋一个人怎么挥霍也囊霍不完啊,再者说了孙大帝也不会霍霍家业,他只会让家业越来越大。

孙吴的建立也离不开孙仲谋兢兢业业、仁义蓄才,接替了父兄基业的孙权并没有像富二代一样肆意挥霍,他立志要把东吴继续强大,强大到没有人能够觊觎的地步。孙仲谋礼贤下士拜张昭为师,并善用周瑜、程普等能臣良将,终于定下江南基业。

在 历史 的长河中,有很多很多的能臣良将都是年少有为的,但是能做到自己运筹帷幄的只有孙大帝。曹操执意要取下江南之地之时,作为老师的张昭是主张投降的,就是这位年轻的统帅却给了他们无限的憧憬。孙大帝毅然决然地选择战斗下去,而不是投降曹操。

事有凑巧恰恰也是这位大帝,为保东吴基业不至于落入别人之手,在曹丕称帝后降了曹魏,被封吴王,赐九锡。虽然保住了东吴基业但从 历史 发展的角度而言,这一次的称臣并不是明智之举。而曹魏帝曹丕也不是傻子,时时在想要把江南东吴之地纳入曹魏的版图。两个各怀心思的大帝就这样你来我往的战了几个回合,结果孙仲谋顿悟了,小小刘禅都在蜀汉做了皇帝,我虽降了你曹丕可我也是你爹曹操的对手啊,为什么我孙权不能称帝。

俗话说不能细思量,越思量心越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孙仲谋终于决定在公元229年称帝,建立孙吴政权。随着孙权的称帝, 历史 上的三国就真正的形成了。

如果没有孙权称帝,那三国能成为三国吗?那曹操和诸葛亮是不是很寂寞啊?孙权建立孙吴之后,在富庶的江南之地,孙大帝依然没有挥霍祖宗的大好基业,他重军事外交、扩大地盘,注重生产、强国强兵,兴修水利、开河屯田。

孙权在位的24年间,使得整个孙吴的百姓安居乐业,大力发展,并使得江南的经济对外扩张。在和曹操的几次战争中也是屡屡胜利,是的曹操束手无策,更是在自己妹夫刘备跟前那是出尽风头,前后两次让蜀汉皇帝刘备颜面尽失,更甚者断了刘备一臂——荆州斩杀关羽。

正是孙权的种种高瞻远瞩才奠定了三国时期孙吴的地位,使得这位响当当的富二代在 历史 的长河中写下了自己最辉煌的一笔。

三国天下自魏帝曹丕开始,三位开国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就是这位孙权孙大帝。曹丕在位6年,刘皇叔在位3年,而孙大帝用事实告诉他们,我长命我能耗死你们。

纵观孙权孙大帝的一生,没有什么浓彩重墨去书写华丽篇章,但是他执掌东吴成为一方诸侯,却使得江南之地成为当时最为富庶的地盘,谁能说孙大帝没有两把刷子。

称帝位者不能说其有什么奇异功能,但是冥冥之中都是定数。作者之拙见贻笑大方,各位看官有什么意见欢迎评论。

《大皇帝》新神将阵容如何破解主流阵容初探

大皇帝最后一波司马炎军团总算上线了,钟会,姜维,邓艾,夏侯霸,响当当的后三国三杰,也都是当初非神将时代的佼佼者。如今封神,究竟能否给主流阵容带来点变化呢。我这里简单研究了一下。

先看一下,主流阵容一:张角+张飞+孙权+大乔+华佗,主将孙权

对于这个阵,按照老策略就是曹操钟会队搞定,但是曹操钟会队也需要张角和大乔,太浪费武将了,很多玩家又想组建孙权张角队,还希望能克制一下这个阵容的队伍存在,那么我这里推荐一个新的战旗天赋,君威和压制近战,有了这个天赋,很多之前很不好用的阵容都有点希望了。

我这里有一个阵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曹丕+邓艾+钟会+文丑+小乔,主将钟会。

13回合,大局已定,对手已经被打的就剩下一个大乔了。

分析原理就是,孙权张角阵,输出就一个张飞和反伤张角,我方3个游骑兵,续航完全能顶住,小乔还能解除混乱,钟会一直绝技,就是2次行动不断。曹丕之前很弱,主要是怒气来的慢,缺乏配合武将,如今有君威,怒气上的很快,100怒气一起来,伤害就上来了,加上文丑和邓艾的配合,就有了打破孙权张角续航的机会了。

中国历史朝代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夏 大禹 文命

商 汤 天乙

周 武王 姬发

秦 始皇帝 赢政

汗 高祖高皇帝 刘邦

魏 世祖文皇帝 曹丕

蜀 昭烈皇帝 刘备

吴 太祖大皇帝 孙权

晋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南北朝

南朝

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齐 高皇帝 萧道成

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北朝

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拔珪

北齐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北周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隋 高祖文皇帝 杨坚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唐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宋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辽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阿保机

金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阿骨打

元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奇渥温铁木真

明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清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董卓、袁绍、曹操之间的关系

董卓、袁绍、曹操之间的关系

十常侍之乱时,身为西凉军老大的董卓由朝中大将军何进召唤进京。随后掌握朝中大权。

曹操当时算是在袁绍手下做事。当时和反对董卓的联军一起对抗董卓。

后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干了一架。把袁绍搞死了。

曹操 袁术 袁绍 董卓的关系

袁术是袁绍的亲弟弟

曹操和袁绍是发小

董卓和曹操,袁术,袁绍是同事关系

曹操、董卓、吕布、袁绍的关系是怎样的?

曹操讨厌董卓 应该是好讨厌 所以董卓对他还不错他还是要杀他总之是看不惯

曹操对吕布没什么感觉 只是知道他厉害 所以刘备一提醒他 他就杀了吕布

曹操对袁绍说实话开始有点怕 官渡之后就好看不起了

董卓对曹操开始是好喜欢觉得他有才能还很信任 发生行刺后那是狠的吐血咯

董卓对吕布是喜欢的但是比不上貂禅

董卓对袁绍没什么感觉不怎么看的起也不怎么在意

吕布对曹操没感觉吧 除了要死的时候好想做儿子 对袁绍也没什么感觉吧

对董卓早就想除了 一方面喜欢认爹一方面又觉得这个爹无论样貌形象智慧都觉得不爽 用我们那的话说早就想扁你了董卓

袁绍对曹操 他是四世三公看不起曹操的 但是官渡之后就心有余力不足了

袁绍对董卓应该是怕的但是也最看不惯的

袁绍对吕布不过就觉得是个纯粹的武夫

貂禅嘛应该是喜欢吕布的 因为董卓死了她一点感觉都没有还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好累啊 虽然说用简短的语言但是4个人啊 就有12种搭配啊

曹操与袁绍追董卓时 曹操对袁绍讲的一句话

联军杀到洛阳,曹操提议诸侯西追董卓,无奈乏人响应,怒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

袁绍和曹操的关系?

袁绍有可能从小和曹操相识,但是《三国志》也好,裴注也罢,都没有对此的记载;“曹操和袁绍小时候认识”这种说法,最早是出自日本作家、翻译家吉川英治以演义为主体译作的小说《三国志》(日本人通常说的“三国志”“三国演义”就是指这部作品,中文版本名曰《三国英雄传》);而且提及二人幼时交情,即出自陈琳手笔、曹操给袁绍上坟时的祭文也是吉川先生的创作。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諡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植曹操曹丕之间的关系

曹操是父亲

曹植、曹丕是儿子

曹丕是曹植的哥哥

大皇帝怎么获得袁绍 曹操 董卓

游戏介面有个召唤主公的图示 点进去就行了 需要对应主公魂400个外加1000黄金就可以召唤 每个对应主公麾下指定武将成神可以获得100个主公魂 4个就够400了

董卓麾下是吕布 貂蝉 吕玲绮 华雄

袁绍麾下是颜良 文丑 张颌 甄姬

曹操麾下是夏侯惇 夏侯渊 曹仁 许褚

曹操与夏侯氏之间的关系

曹操的先人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了曹家,所以其实是一脉的分支。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过继给曹腾之前,原是夏侯氏之子、夏侯婴的后人。

《三国志》注解中有《曹瞒传》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于敦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

太祖:曹丕登基后追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仁和曹洪为曹操堂弟,曹纯为曹仁弟。

曹操本姓夏侯,夏侯敦和夏侯渊为曹操的族弟。夏侯渊娶了曹操的女儿,他们还是翁婿关系

曹操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如何?

匈奴是臣服于曹操的。

东汉末由于南北匈奴之间不断的内斗,导致了匈奴整体实力不断地下降,而与此同时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匈奴内战中获胜的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

南匈奴汗国居民长久居住边塞之内,跟编入户籍的居民大致相同,但不缴纳田赋捐税。文武群臣以及边塞的百姓都害怕这些南匈奴人逐渐增多,最终不受控制。所以在南匈奴的单于进拜的时候扣押了他。命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二十四长之一)监理南匈奴汗国。

但曹操也没有亏待这位单于,每年都送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帛,子孙仍享有单于封号。分匈奴汗国为五部,左部定居于今临汾市,右部定居于今祁县,南部定居于今隰县,北部定居于今忻州市,中部定居于今文水县,都在今山西省境内。每部遴选有声望能力的贵族担任统帅,另选汉人作为司马作为监督。

南匈奴汗国从公元50年开始内迁,距今(公元216年)一百六十六年,匈奴人已经完全的接受汉文化,他们的首领已经掌握有较多的汉文化知识。也正是这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把匈奴分而治之,彻底把匈奴的隐患消除。

董卓,袁绍,袁术和曹操对待皇帝的区别

东汉末董卓持朝政曹操、袁绍、袁术等起兵讨伐董卓孙权父亲孙坚袁术部军阀割据混战

起初曹操与袁绍联盟抗袁术、公孙瓒刘备依附公孙瓒刘备脱离公孙瓒获徐州吕布夺徐州刘备投奔曹操起灭吕布刘备叛曹操割据徐州曹操击败投奔袁绍

孙权哥哥孙策脱离袁术攻取江东孙策死孙权拥江东

袁术败于曹操公孙瓒败于袁绍曹操击败袁绍统北刘备投奔刘表诸葛亮山辅佐刘备

刘表死其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与孙权联军赤壁击败曹操

刘备击败刘璋占据巴蜀张鲁投降曹操占据汉刘备击败曹操占据汉三鼎立局面形

魏国的君主分别是谁?

魏国的君主分别是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蜀国的君主分别是刘备、刘禅、吴国的君主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一、魏国君主简介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曹髦

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

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擅长诗文,一说创制了九言诗,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好儒学,曾于太学就经义提出若干问题,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失传)。

通绘画,一说为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曹髦为中品。

5、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二、蜀国君主简介

1、刘备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

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2、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吴国君主简介

1、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3、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4、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

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百度百科——三国君主

历代开国皇帝分别是谁,谢谢

秦始皇 嬴政

汉高祖 刘邦

魏 世祖文皇帝 曹丕

蜀 昭烈皇帝 刘备

吴 太祖大皇帝 孙权

晋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齐 高皇帝 萧道成

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拔珪

北齐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北周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隋文帝 杨坚

唐高祖 李渊

宋太祖 赵匡胤

元世祖 忽必烈

明太祖 朱元璋

清太祖 努尔哈赤

三国时期的武将大全?

1、曹魏:张辽、徐晃、张合、于禁、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许褚、典韦、张燕、曹休、曹真、曹纯、文聘、毛玠、吕虔、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贾诩、司马懿等。

2、刘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马岱、关兴、关平、关索、张苞、张绍、李严、严颜、吴懿、吴兰、李丰、法正、诸葛亮、刘封、吴班、胡班、向宠、蒋琬等。

3、孙吴: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凌统、韩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丁奉、徐盛、陈武、潘彰、蒋钦、周泰、朱治、吴景、孙静、孙翊、顾雍、虞翻、张昭等。

基本信息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大皇帝游戏里贾诩是很厉害的?

我觉得三国谋士的作用被严重夸大,真正战场上难得的是统率之才,比如威震华夏的关羽也被曹魏的群臣评价为“名将围羽”,当然贾诩是个很厉害的谋士,司马懿早年是曹操的谋士,曹丕、曹睿、曹芳时代则是统率一方的大都督,还被封过大将军,大司马,位高权重,那么贾诩和司马懿相斗,谁更厉害一些呢?

贾诩其人

贾诩,字文和,凉州系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贾诩最让人诟病的是曾经为天下大乱出谋划策,董卓被吕布诛杀,王允和吕布执掌朝局,王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人已经准备逃亡西凉去了,这个节骨眼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集结部队杀向长安,结果王允败死,吕布也败走,这个时期让后来的史学家对他评价很低。

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

贾诩加入曹操阵营后,出谋划策,表现也不错,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为曹操平定西凉立下大功。

晚年曹操在继承人选择上犹豫不决,贾诩用袁绍、刘表的下场举例子,但是并不明说,暗示曹操要立长。曹丕称帝,感觉他的暗自帮助,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司马懿其人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曹操时期召司马懿为文学掾,但是只让其为谋士,并不重用,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很好,曹丕即位后司马懿终于崭露头角。

司马懿谋略、军事、内政都不错是个全才。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兴修水利

司马懿在雍州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后来由于干旱导致关东缺粮饥荒,司马懿调运积攒的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可见司马懿内政能力之强。

推行民屯

公元241年,司马懿在主持对吴作战时,开始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远征辽东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彻底和曹魏翻脸。第二年,魏明帝令他司马懿远征辽东,司马懿带四万人马前去讨伐。兵到辽东后,司马懿三战三捷,大破公孙渊,公孙渊被迫退守襄平,司马懿令军士强攻一举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他又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

此外司马懿和诸葛亮长期作战,也就互有胜败。

贾诩和司马懿没有可比性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重臣是统率和谋略兼有的,贾诩只是个谋士,无统率之才,按史料记载内政能力也一般,出身也一般。

而司马懿出身望族,谋略并不亚于贾诩,大智慧更是超过贾诩,还是统率之才,司马懿长期带兵按照招揽了不少曹魏大将为他的心腹,这也是高平陵之变成功的一个原因,司马懿内政也抓的好,破孟达,破辽东,鏖战诸葛亮,这些贾诩拿啥比。

贾诩只是个厉害的谋士,和司马懿天地之别,比不过司马宣王的。

好了,今天关于“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大皇帝曹丕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